>>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产业扶贫解锁“脱贫密码”
2021-04-27 10:22:33   
2021-04-27 10:22:33    来源:宁夏日报

  穷不兴产业穷根难除,富不壮产业富不长久。

  中宁枸杞、海原肉牛、盐池滩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扶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如今放眼宁夏大地,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一个个特色产品的品牌打造,正点亮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希望。

  “十三五”以来,宁夏扶贫产业遍地开花,一批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4月20日。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农田上。一大早,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村民赵世举像往常一样,步行10分钟到优质蔬菜扶贫产业示范园上班。在那里,他一个月可以挣5500元。

  2011年,赵世举一家4口从隆德县大山深处移民搬迁到隆源村,由于他在外当兵,弟弟上学,全家经济来源就靠父亲四处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2015年,赵世举退役返乡,虽然多了一份收入,可全家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

  2019年,宁夏绿香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隆源村流转土地2400亩,建起优质蔬菜扶贫产业示范园,通过“量体裁衣”为当地农民建起一座“绿色银行”。

  “是公司的产业扶贫让我们过上好日子,不用再为外出找工作发愁。”赵世举告诉记者,如今他一家3口都在公司打工。生产季节,父亲一天能挣120元、一个月最少收入2600元,他们夫妻俩则是示范园的正式工人,两人一个月收入过万元。“除了工资,家里的8亩土地流转后,每年不仅有6000多元的流转费,还有产业增效二次分红,全家人一年的收入达15万余元,这样的美日子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像赵世举这样,享受到产业扶贫红利的村民,在隆源村并非少数,许多贫困户搭乘产业扶贫“列车”走上富裕路。

  “一天干9个小时左右,可领到110块钱,中午还能回家吃饭、照顾到家里的老人,挺满意的。”村民王巧林一边和大伙一起打板、覆膜、铺管带,为4月底5月初栽种辣椒做准备,一边乐呵呵地说,2016年王巧林一家从海原县搬迁来后,家里的男人就在外打工,她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只能留守,全家5口人只能靠男人一个人挣钱。如今夫妻俩一起就近到园区打工,两人一天就能挣230元,“去年我们夫妻俩在这里挣了6万多元”。

  “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的长远保障,也是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注重“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下功夫抓出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好产业,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和贫困地区发展,真正实现了由过去“要救济、靠帮扶”向现在“上项目、靠产业”的根本性转变。截至目前,全区8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有产业项目,80%以上的贫困村都有1到2个支柱产业,贫困家庭80%以上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产业成为支撑稳定脱贫的动力源泉。

  与此同时,我区还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发展意愿,精准指导和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区已形成固原市冷凉蔬菜、盐池滩羊、海原肉牛、西吉马铃薯、中宁枸杞、酿酒葡萄等“一县一业”支柱产业和中药材、黄花菜、冷凉蔬菜、中蜂等“一村一品”富民产业。

  2020年,自治区根据九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强葡萄酒产业。新建标准化酿酒葡萄基地2.6万亩、改造提升低产低效葡萄园4.1万亩,成功举办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签约金额155.6亿元;做大奶产业。伊利、蒙牛、新希望、光明等乳业龙头企业落户宁夏,新增生鲜乳日加工能力1400吨,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2个,完成投资54.3亿元,完成母牛单产突破9000公斤,居全国第三位,日产生鲜乳7700吨;做优肉牛和滩羊产业,成功争取宁夏六盘山区国家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新建规模养殖场234个,建成华润五丰、福兴神农等屠宰加工厂6个,完成投资32亿元;做强绿色食品产业,认证绿色食品283个、有机农产品30个、良好农业规范(GAP)9家,全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133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9%。

  曾是建档立卡户的王俊如今已习惯每天一大早到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给牛添草料、清扫牛舍。

  从西吉县移民来的王俊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由于家里土地少,这几年他一直在外打工:“外面的活又苦又累,一年有5个月找不到活干,辛苦一年也就挣2万多元。”

  2017年,王俊回到园艺村,贷了10万元当起“牛倌”,并于第二年申请到“扶母还犊”扶贫项目。

  “第二年便还清了牛款,除了7头母牛还剩了1万多元。”王俊说。

  2019年,他将7头母牛送到犇旺公司托管,自己则成了公司的一名工人:“这两年市场行情好,在公司里打工,一年可收入4万元左右,加上自己入园的母牛,一年最少入账10万元。”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区累计建设产业扶贫示范村150个,培育扶贫龙头企业166家,规范培育扶贫产业合作社1066家,提升发展致富带头人10434名。“华润基础母牛银行”等13个案例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双百”典型案例,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24元,增长11.6%,增速高于全区农村居民收入3.6个百分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政策全覆盖,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产业扶贫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数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贫举措。

  回望“十三五”,我区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美好未来被勾勒得越来越清晰。不仅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全面提升,产业越来越红火,百姓的笑脸越来越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下一步我区将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等特色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目标,确保产业成为脱贫富民的“硬核保障”,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记者 张 瑛)

<p>  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宁夏澳中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检查肉兔兔舍。该公司拥有兔舍24栋,年出栏商品兔100万只,可帮助月牙湖乡88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37户,人均年务工收入3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白茹 摄</p>

  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宁夏澳中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检查肉兔兔舍。该公司拥有兔舍24栋,年出栏商品兔100万只,可帮助月牙湖乡88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37户,人均年务工收入3万元以上。记者 白茹 摄

<p>  银川市金凤区润丰村是银川市为落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而实施的重点工程,现有村民314户1300余人。村子北边就是金凤区“十三五”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项目“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园区用工量最多时每天达200人,让润丰村移民在家门口上班赚钱。			 本报记者 王鼎 摄</p>

  银川市金凤区润丰村是银川市为落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而实施的重点工程,现有村民314户1300余人。村子北边就是金凤区“十三五”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项目“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园区用工量最多时每天达200人,让润丰村移民在家门口上班赚钱。记者 王鼎 摄

<p>  泾源县六盘山镇澳丽妃扶贫车间,工人在缝制环保包装袋。近年来,泾源县按照“围绕产业上项目、依托企业建车间、就近就业能增收、学好手艺可创业”的思路,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			    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泾源县六盘山镇澳丽妃扶贫车间,工人在缝制环保包装袋。近年来,泾源县按照“围绕产业上项目、依托企业建车间、就近就业能增收、学好手艺可创业”的思路,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记者 党硕 摄

<p>  绘就在隆德县山川大地的丰收景象。    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绘就在隆德县山川大地的丰收景象。记者 党硕 摄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